1993年進入O公司,那時的主管要我在一個月內把一塊BGU的電路板設計出來,規格不是十分清楚,他只交待用FPGA設計不會有什麼問題。我用了三天左右的時間去了解AT&T的 FPGA在幹什麼,當時的開發工具十分陽春,我必需要一個個CLB (configurable logic blocks )去把邏輯方程式敲進去,那時,一共用了十來張的A3紙把所有的線路一個個寫下來。當時沒有模擬工具,所有的邏輯波型也是自己一個個畫出來。因為有些timing很critical,所以P&R也是半人工下完成。


那種日子,可能是現在的工程師沒有辦法想像的。


到1995年,公司好不容易同意我去買ViewLogic的schematic entry tool(好像花了兩百萬)。從那時,日子就好過一些。但是模擬還是有問題,因為SRAM based的FPGA的Routing delay是要人工自己加回去的。往往模擬過的線路,放到電路板上都會出問題。因此,電路畫起來容易,但是還要根據CLB的結構去拆解並加入attribute才能比較順利完成工作。


現在,模擬工具和Post layout simualtion幾乎都自動化了,但是,對工程師的挑戰是,應該要更注意自己是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好。否則,不是和我1995年的時代沒什麼兩樣。


註:


當時XILINX還是一家很小的公司,AT&T因為通訊系統需要大量使用FPGA,於是與XILINX這家小公司合作,讓XILINX設計他們所需的FPGA,AT&T用他們自己的Logo當標準品賣。XILINX是Fabless的設計公司,製程交給AT&T的晶園廠做。沒想到90年代,台灣晶園廠一家家蓋起來,XILINX和AT&T分道揚鑣。XILINX還是掌握技術竄起。 AT&T後來不甘示弱,自己也花了大把銀兩搞自己的FPGA,即使後來改名叫Lucent還再撐,最後改成Agere後就把他的FPGA技術給賣了。所以,恐龍再大,如果吃錯東西,也是得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BOU KAKA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